现代社会培养未成年人的若干问题,兼论“熊孩子”为何越来越多
作为一名炼铜术士,痛感于现代社会“熊孩子”越来越多的现象,想要找到问题的根源,于是写下了这篇文字探究。
关于我的哲学立场,我既不是唯物主义者,也不是唯心主义者。我认为,光是一个光(及其他电磁场,或扩展为一般物质粒子)就能表现出波粒二象性,那执着于用唯物或唯心来解释这个复杂的世界,难道不是有失偏颇的吗?所以凡是我觉得说得有道理的观点,我都会引用,而不去追究它是哪家的。当年孟子一派主张性善,荀子一派主张性恶,两家争执不下,于是有扬雄等汉代学者提出性混沌的观点调和二者。科学史上,亦有德布罗意调和波、粒。我虽才智不及扬雄、德布罗意,却也斗胆调和一下,仅供各位参考。
①以物化人
古话说,人间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这三者的重要性递减,都是物质和精神并重,知行合一的。其中,“立德”强调精神和物质生活都要高尚,“立功”偏物质、实践一些,“立言”偏精神、理论一些。孔子“述而不作”,也就是他只和别人讨论交流,只教学生,不花时间立言——写自己的作品,所以《论语》是他弟子和徒孙的课堂内外笔记、传闻的汇总,而不是他亲笔所写。那么他的时间都干什么了呢?立德——以身作则启发世人,言传身教引导学生。立功——教育之外,又在鲁国从基层干到高层;发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后,又周游列国传播自己的思想、理想,甚至考虑过去海外发展(“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还整理了一批重要文献出来,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影响深远。与孔子类似,研究、整理了一批自然科学成果的墨子,也没有浪费时间立言,都是他弟子记下的,他本人忙着奔走各国建立墨家组织、阻止战争呢。像我这样子花大把时间“立言”,孔子、墨子等人应该是很瞧不上眼的。
而自从唯物主义大行其道后,物质和精神就被人们分开看待了,重物质而轻精神,认为只有物质是真实可信的,精神则是虚伪不实的。于是追求精神、物质生活都要高尚的“立德”,就被很多人归为虚伪一类了。更进一步,一切高大上或形而上的东西,都被斥为迂阔、虚伪。讽刺的是,如果真按唯物主义的话,那“立功”更具有物质性,应该排在“立言”之前——结果却是,人们往往照抄西方标准,认为“立言”比“立功”厉害,立言的人都是“大思想家”,人类精英中的精英,或者就是“大文学家”,“一个社会的良心”云云。把“立言”捧上天,又置“立德”、“立功”于何地呢?本末倒置了吧?而又讲“唯物”,又说立言比立功厉害,岂不是自相矛盾?
希望我的读者,即便不将“立德”放在首位,也要将“立功”放在首位,而不是因袭西方的错误,觉得“立言”最厉害。“立言”可太厉害了,光说不做,还可以随时用语言文字补充、修订、改正,比起另外两个,既能少犯很多错误,改正起来也更方便容易一些,属于是终南捷径,占据道德和政治正确的高地了。前些天“环保少女”锐评欧洲天然气短缺问题,说没有天然气烧的话,选择烧煤比冬天冻死更糟糕。高,太高了,有宋儒“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那味儿了。但显然,不会有大众或政府真的照她说的做;不过,政府可能会学习中国经验,推出“环保煤”之类的,狠狠地恰一波米——有钱不赚,天诛地灭。如果有人买不起“环保煤”冻死了,这时再把“环保”推出来背锅,真是妙不可言呀。不过,也不一定就会学中国经验。
只要不是物质的,就是虚伪的吗?恐怕不是吧?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种传统文化,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思想、感情,都在真实地影响我们的生活和人生。就比如说最能调动人的感情的音乐和诗歌,甚至不用听懂或理解创作背景、诗歌文字,光听着演奏、朗诵的曲调,就能愉悦或悲怆自己的内心。曲调超越了文字,就像“德”超越了具体的“功”和“言”,所以传说贤德圣人修礼作乐,宣扬道德,华夏为礼乐、道德之邦。
所以现代社会培养未成年人的第一大问题,就是搞唯物主义,而且是一种极功利、极世俗的唯物主义,只有以物化人,没有以心感人。我们总是教育孩子,如何出人头地、挣大钱、享受更好的物质生活(最多教教有钱了记得捐款做“慈善”),却忘了,德不配位,往往反受其害,精神空虚,往往心理变态。于是这么培养出来的,成功一些的就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失败一些的就是“颓废的利己主义者”,得培养出了偏差,孩子才能“逃过一劫”。这种对道德、精神、心灵层面教育的忽视,和西化、和“民主自由平等”息息相关——
“父”字,甲骨文中象右手持棒之形,也就是说父亲要拿着棍棒教子女守规矩。行为没有规矩,心里没有原则底线,就是失礼、丧德,人将废矣,家将败矣。“母”字,象母亲有乳之形,被父亲打哭了,躺母亲怀里吃点奶。所以教育之道,要刚柔、严慈并济,虽然不一定是刻板的严父慈母,但也得两边都有吧?至于“爹”、“爸”,则是由古时方言进入的书面语,可能是取“跌打(损伤)”和“爹打”谐音、“爸”和“霸”谐音(个人胡乱猜想)。“娘”字《说文解字》中无,只有“孃”字,有烦扰、肥大两层意思,可见将母亲称为“娘”,大概也有母亲的唠叨和儿时抚慰自己的母乳两层意思。“妈”、“姥”(“姥”最早专指配偶的母亲)等字,则可见母亲为儿女作牛作马,加速了自己的衰老。四川方言中,父亲可以自称“老子”,儿女称父亲“老汉儿”,也是同样由操劳衰老而来。所以“孝”字就是父母老了,换儿女来作牛作马,把二老背在背上。
父母慈,子女孝,这是人类的延续之道。现在大家都不想生,找了各种理由,什么生活压力太大、中国人太多太内卷,我还真不信现在的生活比战乱时、解放初这些时候更难。其实就是现在讲“民主自由平等”,所以慢慢的大家都不想“作牛作马”了,都不想牺牲、奉献自己了,所以先有父母不够慈(指正确地“慈”,精神物质并重地“慈”)、后有子女不够孝,背离了人类的延续之道。于是大家都觉得子女不听话、太独立,花销又大,不如不养,不如养猫养狗作伴,老了靠储蓄和保险。另一方面,慈(指溺爱地“慈”)多严少,又教孩子“质疑权威”、“打破陈规”云云,却不知凡事有度(盲信则迂,多疑则散。无信无专,无专无爱,社会失转,道亦失传),教出一个个怀疑主义者,失礼、丧德、散漫、“民主自由平等”而不自知,反而觉得这就是人类的未来。未来个鬼,下一代都要没了,未来已经被我们亲手葬送了。而且,越是物质充裕,经济发达,“思想进步、文明开化、物欲横流”(其实就是“西化”)的地区,越是不上不下,介于底层和顶层之间的人群,越有这种灭种的危险,这不是我信口开河,而是统计学告诉我们的世界各国一般规律。
这时就会有父母说了:我还不够爱自己孩子吗?我还不够作牛作马吗?孩子有什么物质要求,我都第一时间满足。为了让孩子的升学不输给同龄人,我给他报了这样班那样班,每天守着他写作业到凌晨,还不够吗?
希望等你老了,子女像下面这样做,你也能理解子女“深沉的爱”:爸,妈,该起床看书了,再不学习以后怎么进八宝山公墓?想和我聊聊天谈谈心?这套卷子写完了再说吧。有点困想再睡一觉?是不是渴了饿了?我中午多烧些肉给你们吃。——这叫什么?这叫物质上溺爱(有求必应)、贪心、欲求不满(渴望出人头地),精神上空虚、单一、极端、无爱甚至有些“苦大仇深”,这二者都背离了正确的“慈”。物质上的溺爱,容易造就“崽卖爷田心不疼”;精神上的无爱,则容易造就悲观厌世孤僻或凡事无所谓、不当回事(换言之,不长心,不用心,不走心,不动心,唯有吊儿郎当,嬉皮笑脸,游戏人生,麻木、忍心),这便是现代社会浪费无度,娱乐至上、至死,没有严肃、深刻思考的根源——只有物,没有心。生活节奏快,只是“物”上的问题,而以上种种,则反映出“心”也出了问题。要知道做父母的作牛作马,不仅是以物质劳动创造家庭存续的物质条件,更要以精神劳动维持家庭秩序、运转,并且引导子女幸福生活和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父母老了,子女作牛作马,也不是仅仅供养父母,而是要帮助父母过好剩下的人生,以及不与社会、时代脱节。不过,现在大家都不想养下一代了,那就当我在放屁吧。
如果我有子女的话,我决不会苛求他学习多少知识、考多好的成绩,随他自己的天分和心性想法。人的天分一般天生就定了,固然可以“勤能补拙”,爬到超越自己天分的位子,但以后“智不配位”,不是自己尴尬苦累、别人笑话一辈子?如果稍微松懈半分,不是还会闯出天大的祸来?(以上针对偏行政方面的努力,至于说学术研究或兴趣爱好方面的努力,我不反对有人志在于此,就是要“勤能补拙”。)所以随缘吧,平淡幸福或许比起惨淡成功来说,更合适于人生。人生不应该追求轰轰烈烈或者出人头地,而应该追求自己的位子合乎自己的德、智、体,平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危急关头可以挺身而出,这就够了。不过,像我这样喜欢当懒狗也是不对的。以后争取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吧。
最关键的是,“物质”这东西,是应该放在基础、首先、必要的位置,但却不应该是首要、最重要、第一甚至唯一的位置。精神永远要高于物质。如果想不明白这一点,那么就算有再多的“鼓励教育”、“心理疏导”云云,教育的失败仍将不可避免。人生有涯,物欲无涯,但念知足常乐,中庸不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同视之。顺时顺势而为,合于度;从心从性所欲,不逾矩。(可参阅拙文《伦法至道一窥》。)
②物人双标及身体早熟(作者开始发癫了)
既然现代社会的教育是“以物化人”,那么人和物是同一套标准吗?恰恰相反,搞出来一套物、人双标。
养猪,如果不是做烤乳猪,不是病死的瘟猪,那么传统一般是养一年宰杀,如果注意催肥,也可以八九个月宰杀;而现在在科技的帮助下,最快130天就可以足秤出栏上市,这还只是合法范围内的。种果种菜,现在很多都会打药催熟,一方面缩短一些生长周期,另一方面避免一些容易出现青黄不齐现象的作物黄的快烂了,青的还没熟,方便大规模种植、统一收割或采摘。
而如此热衷于催熟“物”的现代人,面对“人”的时候,却总喜欢把“还太小了”、“还太早了”云云挂在嘴边,这难道不是一种双标吗?快进到其他生物觉醒智慧,控诉人类对它们催熟、炼铜。()
说句题(发)外(癫)话,其实催熟炼铜都是假的炼铜,感觉不如采雏菊、竹笋(竹萌)、子姜(未成熟的姜,很多地区做泡菜必不可少的材料)、豌豆尖儿、茶树嫩叶,吃乳猪、鹿胎等行为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嘿嘿🤤。(*´﹃`*)()
而某些对炼铜口诛笔伐的人,转眼上网云吸奶猫奶狗、嫩绿植物,不也是一个笑话吗?当心猫、狗、植物觉醒智慧,告你跨物种炼铜哦。()另外,某些谈“性”色变的人喜欢赏花,是不是忘了花也是植物的性生殖器?(逢年过节,人类收割植物的性生殖器送人,太变态了,不愧是人类。())
顺便一提,关于现代社会儿童身体早熟的问题,现在很多人喜欢怪食物中有“激素”。但根据我看过的资料,和见闻的农村养殖经验、技术来看,其实有两点的影响要比“激素”更大,却往往被人忽视:
首先,营养过剩会导致人早熟。这和养猪时通过催肥来催熟肉猪是一个道理。
其次,睡眠有问题也会导致人早熟。人脑百会穴之下,双眉之间,印堂之后,大脑深处一处地方,生物上称作第三脑室,道家称作天眼、上丹田(一说,眉间深一寸的地方叫明堂,深三寸的地方叫洞房,再往头顶去三寸,就是上丹田泥丸宫),佛、梵家称作识海、眉心轮。我们熟悉的下丘脑,就位于第三脑室斜向前下方的底面以及两个侧壁的下部。而第三脑室的后壁、顶面结合处还真是一颗“丹”来着,一个长5~8mm,宽3~5mm,重120~200mg的灰红褐色椭圆形豆状小体(一些资料写为扁锥形小体),位于中脑前丘和丘脑之间,学名松果体、脑上腺。人从胚胎发育开始,松果体逐渐发达,至7岁后逐渐萎缩,成年后不断有钙盐沉着,功能逐渐衰减。松果体和生物钟、生理发育都有关,它主要分泌褪黑素,使人产生睡意,并直接和间接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推迟性成熟。而松果体分泌褪黑素的多少,和睡眠时间、面部接受光照时间长短及强弱有关。生活在北极圈的爱斯基摩人(因钮特人),女子初潮有的可晚至23岁,并且妇女大多在冬天停经,被认为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在冬天会经历极夜,长时间没有背景光照,松果体分泌褪黑素旺盛。所以现代社会物质享受过于丰富,导致睡眠时间短、光照时间长,以及睡眠时接受了背景光污染,是现代社会儿童身体早熟的又一大原因。这和养鸡场通过夜间光照催熟肉鸡是一个道理。(注意:儿童切勿不遵医嘱服用褪黑素类药物。松果体感受到血液中褪黑素浓度够了,就会“开摆”,加速萎缩,严重的话会造成终身药物依赖以及其他更严重的后果。另外,不要听信江湖郎中方士“开天眼”的说法,去经常用光线照射儿童眉心/额头/印堂,这样很可能导致身体早熟。)(按照“以形补形”的说法,我建议多吃红豆黑豆[迫真]。)
最后,个别种类的辣条等垃圾食品、食物中有微量雌激素类似物,会导致女生初潮提前、男生乳腺异常发育等问题。此外,一些塑料制品,以及打印超市小票等票据的特种油墨中也含有雌激素类似物及别的干扰素。这些信息大家应该多少有所耳闻,不像前两条那样,鲜为人知或常被忽视。事实上,被忽视的往往问题更严重,就像食物中过量的油、盐、糖往往比食品添加剂更伤身体,大家却很少关注(详见拙作《杂谈古籍中的“童男童女”(其一)》的结尾部分)。(比如相同高钠含量的食物,一个是过量食盐,一个是过量味精,前者其实比后者更危害健康一些。)
③身心割裂
正是只讲以物化人,再加上物人双标,所以导致了现代社会为数众多的未成年人的身心割裂:他们在身体、某些行为模式或某些思想观念上是早熟的,而在整体心理心态、思维方式、三观等方面上则又是晚熟的、幼稚的。这种未成年人,往往就会表现为“熊孩子”。
为什么现代社会会有那么多的“熊孩子”?其实在我之前,纳博科夫在他的不朽名著《洛丽塔》中已经给出了他的答案——纳博科夫的笔下,是这么形容不入主人公法眼的“熊孩子”的:“一个讨厌鬼。非常幼稚,活像妓女。”
为什么说妓女是幼稚的?因为她们脱离了正常的家庭和社会生活,大部分人的三观已经扭曲了,习惯了逢场作戏、言而无信、见鬼说鬼话,习惯了吵闹轻浮、自由散漫、一掷千金,习惯了功利地追求物质享受和想象中的爱情,但又常在追求的过程中漫不经心,事事不用心、不走心。(当然,不否认也有出淤泥而不染者。)而“熊孩子”也是幼稚的:与正常家庭、社会的大人格格不入的三观,全无规矩意识、自由散漫的内心,习惯了自私、破坏、浪费、“闹着玩”。这既是一种幼稚的极致,也是一种成熟、世俗、功利、物欲的极致。深究塑成二者的深层原因,竟也是惊人的相似:都享受了物质上的溺爱和精神上的无爱。纳博科夫不愧是一代大师,一眼看穿了“熊孩子”和妓女的异曲同工,令人不禁拍案叫绝。(以前我写过文字,猜想“妓/伎”是由上古时的巫女来的。如果真是这样,那妓女真得怪管仲还是谁把这个行当商业化了。因为在巫女时代,人们是怀着信仰前来的,要么爱慕某个个体,要么敬爱这个职业。结果一商业化,就用铜臭代替了爱和信仰了,云巅的神女,变成了风尘的俗职、贱职。)
反过来想,现在许多家长,竟是把孩子用妓女一样的方式在养,这才养出来这么多的“熊孩子”。这么做唯一的好处可能就是,孩子俗气、煞气太甚,没有仙气、灵气,稍微有点追求的炼铜术士,都不会怎么搭理“熊孩子”,于是不会被炼。不过,说不准也会遇到饥不择食的。()
一个理想的萝莉,她的思想可以成熟,也可以不成熟,但总是远离幼稚俗气和功利、煞气的,动而不乱,静而不呆;不仅物质上要有萝莉的身体,而且要有“眉目间的某种灵动的神韵,言语间的某种引人怜爱的情调”(拙作《炼铜沉思录》),仙气、灵气、稚气、智气完美地集于一身。而温柔善良、乖巧懂事(也可以有些傻气)、怜爱弱者或小动物,甚至展现出某种母性,这些属性无疑可以将萝莉和充满俗气、煞气、自私、残忍的熊孩子泾渭分明地区分开来,这便是为什么二次元创作中,经常看到“善解人意的萝莉”、“萝莉妈妈”这种形象。
有人说,温柔善良,乖巧懂事,以及母性等,这不是“成熟”吗?所以很多二次元炼铜术士,原来喜欢的是萝莉的身子配上成人的心智,所以不会三次元炼铜。醒醒,你怕不是把“成熟”和“真善美”给搞混了,默认越成熟越懂事越讲真善美,你这是生活在童话世界吧?又或者你是主张“性本恶”的?那我建议先和主张“性本善”的朱熹打一架,看看你们谁对谁错:
“孩提自幼良知发,此日心蒙尚未开。
既壮蒙开趋物欲,良心反丧亦哀哉。”
——宋代·朱熹《训蒙绝句·良知》。
炼铜术士讨厌的不是心智上稚气未脱、不成熟,而是幼稚又过分俗气、煞气、功利、自私、破坏、浪费、胡乱、笨拙胡闹的,和“真善美”不沾边的熊孩子,明白了吗?(至于最近流行的“雌小鬼”,则是被调教后变得诚实[确信]。)
四川话里,常用“肇”(常见词肇事逃逸的肇)、“匪”(二字可作动词、形容词)来形容孩子瞎玩什么东西;之于“熊孩子”无度、过分地瞎玩,则又要加一个字,说他在“哈肇”、“瓜肇”、“孽(到)肇”、“乱肇”、“乱匪”、“刑到刑到肇/匪”,人很“孽”;如果还很理直气壮、凶巴巴气狠狠的,那就不仅“孽”了,还“凶”、“歪”。熊孩子闯了祸赔钱,叫“赔耍档”;回家挨打,叫“你自己刑到的”、“刑到刑到挨整”。
唉,进入现代后,像夜羊社作品那样的,炼铜术士和萝莉的时代其实已经基本成为历史了。现在更常见的是,胡作非为的熊孩子,和引诱熊孩子一起色色的熊大人。悲哉,哀哉。
噫嘘嚱!现代社会这片荒山野岭,难觅萝莉的芳影,唯见随处生长着,身体、思想早熟早衰,心理、精神幼稚空虚脆弱的大人小孩——或者说巨婴。这种炼铜术士的地狱,不知道何时才是个头呀!
④越聪明的孩子越好色?
前些天一位海外的女炼铜术士说,以她的经验而言,她发现其实外表、反应越聪明的萝莉内心深处越好色。
我不知道她的样本规模大小有多大,姑且作为一条客观规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呢?其实也不难解释——聪明,就是学习(不单是学校课本学习)能力强,而最基础的学习能力,就是记忆和联想。一个聪明的萝莉,可以很快由亲吻、抚摸等亲昵行为联想到此时身心的愉悦感,以及回忆起以往的经历;而不聪明的,很可能行为体验与感觉、感情体验有所割裂,这次的体验和上次的有所割裂,等等。个人猜想,仅供参考。
这样来看,中医认为肾主水、性爱、智慧还是很有道理的。水映照万物,正如记忆、模仿;水沟通起辽阔的地域,正如联想、思念;水又受热化汽,正如升华、发散。所以人体中管理水的肾,就和智慧、性爱有关。所以我“恋瞳”——喜欢水灵、水汪汪、勾人心魄的眼睛,也是很有道理的——聪明,原本的意思就是耳聪目明。
“瞳”字也是很有讲究的,本身可能就源于人类和其他动物幼体的眼睛,所以《庄子·知北游》有一句“女(汝)瞳焉如新生之犊”(这里“瞳”一般翻译成“懵懵懂懂,瞪着眼睛看的样子”)。《灵枢经》说:“骨之精为瞳子。”下面注释则说:“肾之精也。”“瞳”“童”相通,《史记》写项羽“重瞳子”,《汉书》抄过去就成了“重童子”,不知道的还以为项羽娈童呢。()《神仙传》:“李根两目童子皆方。”注释:“仙经云:八百岁人童子方也。”所以看到瞳孔方的人,应该立刻报警,因为建国以后不许成精。()
我们常用“眉清目秀,聪明伶俐,活泼可爱”来形容聪明的孩子,可见炼铜(觉得孩子可爱)之心,人皆有之,只不过还分带不带性欲罢了。
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已故学者李学勤谈现代社会教育问题:
■:看来您的成长经历确实很独特,您不是像大多数人那样通过学校培养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然后参加工作的。这个经历对当代青年有什么启示呢?
●:如果说我的经历对当代青年有什么帮助的话,我可以说一点,就是那时候的学习没有什么功利的目的。前几年《科学时报》记者访问我,问我对当前教育有什么看法。我说,当前教育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功利化,而科学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功利化,功利化不可能有真正的发明创造。我那时候是一个小孩,一个穷学生,可是我没有想过学什么东西可以赚钱。那时的生活条件比现在差远了。那时我买书只能买旧书,不敢买新书。我老到旧书店、旧书摊去,书店的人都认识我,到今天我和中国书店也还有很好的联系。因为我小时候就和旧书打交道。我不但买书而且卖书,经常是买了卖,卖了买,有时候不吃饭也要买书。当时喜欢科学,想当个科学家,可是脑子里没有功利的想法,完全是凭兴趣。如果说从功利的角度出发,我为什么要搞这个?这是最不能挣钱的行当了。如果有功利的目的,就不会在科学上做出成绩。不知你同意不同意我的这种看法?(现在)小孩从幼儿园开始就培养功利化思想。从小就要考虑找一个好幼儿园,才能上好小学,上好小学才能上好中学、上好大学,一直到研究生毕业,然后出国,然后挣钱。你想他哪有精力去考虑科学创造的问题?
《尚书·周书·无逸》:
“周公曰:“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既诞,否则侮厥父母曰:‘昔之人无闻知。’””
网络上的翻译:
“周公说:“啊!君子在位,切不可贪图享乐。要先了解耕种收获的艰难,如此处在逸乐的境地,就会知道老百姓的艰辛了。看那些百姓,他们的父母勤劳地耕种收获,他们的儿子却不知道耕种收获的艰难,便安逸的享受起来。时间久了,行为就会十分放肆,于是就轻视侮慢他们的父母说:‘年纪大的人什么都不懂。’””
《孟子》: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
孟子曰:“礼也。”
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看过这些文言文,或许你已经明白:如何减少熊孩子的产生?只能想办法打破物质条件越好,人的内心越易产生逸豫、骄奢、放纵、物欲横流、忘忧无度等思想精神的一般规律。至于这办法,自然不能仅仅是“以物化人”,还要“以心感人”。
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发展,实在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好的一面,它们改善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并破除了不计其数的不科学迷信。坏的一面,它们令我们的忧患之心、敬畏之心消失得太快,忘忧无度之心日益骄固,已经超过了科学进步、科技发展的速度——曾有学者感慨:二战后,由于核武器、计算机等东西的诞生,人们总是习惯想象到了二十一世纪初,人类的生活将会多么美好。现在来看,当时那些幻想、畅想、科幻描绘未来的文字,大部分都过于超前、乐观了。现实并不是上个世纪科幻小说所写的那样乐观,人类还没有殖民其他星球,获得无限空间、资源,没有发展出可控核聚变技术,获得无限能源,更没有发展出时间旅行技术,获得无限时间,甚至连人造子宫都没有走出实验室阶段,还有些遥遥无期。然而,人类似乎已经被资本主义、唯物主义、乐观主义、科技、科幻等工具给宠坏了,忘忧无度的想法已经占据了大部分人的大脑。
我们人人都知道“暴秦”不对,现在,却人人都成了“暴秦”。“以地事秦,譬犹抱薪而救火也,薪不尽,则火不止。”(《战国策》)以物事欲,亦如抱薪救火也。“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心无仁爱、忧患、敬畏,所以人人都成了统治、暴虐万物的熊孩子、暴君。按2017年的开采速度,中国的石油还能采18年,天然气还能采41年,页岩气也大概率百年之内耗尽,看那时候还怎么“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吧,呵呵。(出土秦简中反映出的秦国、秦朝暴政:
https://mp.weixin.qq.com/s/762i75LrgyBT8tnK4MJ0Ag)
当然,我相信科学科技的发展不至于让人类因为耗尽了某一种资源而灭绝,但有些损失将是无法挽回的。写有甲骨文的商代甲骨,被当作中药“龙骨”吃了上千年,还好没有吃完。而那石油、天然气、煤炭,难道不是远古的生物变的?将来的人类无法还原地球历史的真相,会不会怪现在的我们呢?这还只是将化石能源用尽,可能造成的损失之一。
而这个时代,人类为何总是在用歌曲、文字歌颂着男女(或同性恋)爱情?难道人类已经没有别的爱、敬畏的寄托了吗?固然,“食、色性也”,但只有这两者值得被歌颂,而其他的精神、信仰都是虚无吗?自然呢?宇宙呢?未来呢?哦,对呀,子孙后代都没有了,“哪管我死后洪水滔天”呢?妙呀。
《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判词的最后一首,是秦可卿的判词: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这词放在书中,自然是寄寓了秦可卿的命运:天生风流可爱多情,勾起了荣国府里自己的小叔子贾宝玉、宁国府里自己的公公贾珍的淫心。(后面曹雪芹用秦可卿贴身丫鬟自杀,暗示她也是不从贾珍而自杀的,并非对外宣称的病故。)但我不妨“过度解读”一下此词:
前两句,其实是说感情发展的一般规律,情到深处,不能自拔,就会变为淫,或意淫,或真淫。(发癫:为何我的手中常含白浊?因为我爱萝莉爱得深沉。())至于后两句,则是组织、集体、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人们总说,乐极生悲,盛极而衰,而这一切的根源,果真是繁荣兴旺的“物”吗?不,其实是人们被繁荣兴旺的“物”所滋生、助长出来的,安宁享乐、忘忧无度的“心”。只叹世人不能驭心驭欲,所以屡屡为物诱惑,重蹈覆辙。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能让大家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都达到驭心驭欲的水平吗?不能的话,迟早会滋生出官僚主义、享乐主义、不知节制的思想,还是没有打破人亡政息、盛极而衰的历史周期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大家都是熊孩子、熊大人、暴君的话,那就等着乐极生悲吧。到了那一天,一切有为法,皆为幻梦泡影,皆大欢喜。到了那一天,大家心中的两个孩子,“善”孩子的哭泣声中,“恶”孩子的狞笑,格外刺耳而悦耳。毕竟,熊孩子只有挨揍哭泣的时候,才和萝莉比较像呀。(我就是带恶人,想不到吧?)
2022年10月20日~11月9日。